15305364616
当前位置:寿光生活圈  -  本地文章  -  

这事儿办得好!营里镇用上了“神器”……

2019/11/22 9:28:17

评论:0

立冬到小雪,是小麦冬灌的“黄金时段”,浇上“封冻水”,冬小麦就能安稳过冬,来年的丰收也就有了可靠保障。但因为水源受限,很多人都有“排队浇地”的经历。今年立冬刚过,营里镇不少农户惊喜地发现,田边的条田沟里响起了欢快的流水声,南起郝柳村,北至央子村,弥河水一路顺着平坦宽阔的农田水网涓涓流淌,将母亲河的馈赠慷慨地送到了沿途百姓的田间地头,“排队浇地“成为了历史。

 

 

 

吴家庄子村的吴金水是全村最后一批浇地的农户。“以前浇地要‘排号’,时间得等别人,不光耽误功夫,也耽误小麦生长,现在自家田头就有水,可以根据小麦的长势择时灌溉,使灌溉效果发挥到最好,省心又省力。”营里镇阡陌纵横的农田水网给了农户更多的自主权,也让农业生产活动更加方便和人性化。

 

在弥河水灌溉的最后一站央子村,村民切实享受到了农田水利建设带来的发展红利。以前,央子村因为机井少,仅羊田路东边的百十亩地能正常浇水,剩下的近3000亩地只能靠天吃饭,老百姓收入没有保障,而现在,一条条笔直的沟渠将弥河水引到了每个地块,冬季和春季都能保证小麦生长的大量用水,既节省了生产成本,也大幅提高了小麦的产量。

 

“按照常规的机井灌溉,10亩小麦需要10多个小时的作业时间,而从条田沟里取水只需要半天,时间成本节省一半。”算完了“时间账”,央子村的张效銮又给我们算了笔“经济账”:“机井浇水每亩地耗费的成本在45元左右,而现在花不到10块钱。”省时省钱省力,农田水利建设让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。

 

群众所需即工作所谋。

营里镇始终从百姓的需求出发,不断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力度,持续对总长67.4公里的10条骨干排水沟和总长670公里的村级农田水网进行疏浚治理和升级改造,并赶在冬季灌溉之前,引水贯通到南大公路干沟、各村条田沟和生产沟内,惠及沿河2万余亩基本农田,打通了农田水利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为来年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评论 
还没有人评论此条信息!
发布评论:
评论内容:
验证码:
点击更换图片
看不清?换一张
15305364616
  • Q Q:
  • 微信: sgxtwl123
  • 客服微信二维码
  • 公众号二维码
微信公众号
  • 微信小程序二维码
微信小程序
Copyright © 2025 “寿光生活圈”版权所有  |  ICP证:鲁ICP备11033040号-16  |  技术支持:框分类信息系统(v2024.1)  |  
网页内的所有信息均为用户自由发布,交易时请注意识别信息的虚假,交易风险自负!网站内容如有侵犯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,举报信息、删除信息联系客服